熱沖壓過程應力演化研究及回彈分析 |
論文目錄 | | 摘要 | 第1-7頁 | ABSTRACT | 第7-12頁 | 第一章 緒論 | 第12-24頁 | 1.1 課題的背景與意義 | 第12-15頁 | 1.1.1 熱沖壓成形技術的工業應用 | 第12-13頁 | 1.1.2 熱沖壓成形工藝研究概況 | 第13-15頁 | 1.2 熱沖壓鋼板成形性研究現狀 | 第15-18頁 | 1.2.1 熱沖壓成形缺陷的研究現狀 | 第15-16頁 | 1.2.2 熱沖壓形變過程中應力演化 | 第16-17頁 | 1.2.3 相變誘導塑性效應 | 第17-18頁 | 1.3 Q&P熱沖壓的工藝簡介 | 第18-21頁 | 1.3.1 熱沖壓+淬火&碳分配工藝(HS+Q&P)的研究現狀 | 第18-20頁 | 1.3.2 快速急冷在熱沖壓工藝上的應用 | 第20-21頁 | 1.4 超高強鋼的斷裂形貌和修邊行為 | 第21-22頁 | 1.5 課題研究的意義及主要內容 | 第22-24頁 | 第二章 熱沖壓實驗方案和模具介紹 | 第24-31頁 | 2.1 熱沖壓材料與實驗方案 | 第24-25頁 | 2.1.1 實驗材料 | 第24頁 | 2.1.2 實驗方案 | 第24-25頁 | 2.2 熱沖壓實驗設備與實驗步驟 | 第25-29頁 | 2.2.1 熱沖壓實驗模具 | 第25-26頁 | 2.2.2 快速急冷的實驗裝置 | 第26-27頁 | 2.2.3 熱沖壓實驗設備 | 第27-28頁 | 2.2.4 熱沖壓實驗步驟 | 第28-29頁 | 2.3 熱沖壓回彈的測量方法 | 第29-30頁 | 2.4 本章小結 | 第30-31頁 | 第三章 熱沖壓工件回彈的實驗研究 | 第31-40頁 | 3.1 引言 | 第31頁 | 3.2 熱沖壓回彈的影響因素分析 | 第31-32頁 | 3.3 成形速率對回彈的影響 | 第32-34頁 | 3.4 碳分配時間對回彈的影響 | 第34-37頁 | 3.5 成形溫度對回彈的影響 | 第37-39頁 | 3.6 本章小結 | 第39-40頁 | 第四章 熱沖壓過程中的應力演化 | 第40-66頁 | 4.1 引言 | 第40頁 | 4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7頁 | 4.2.1 本構模型 | 第40-42頁 | 4.2.2 相變模型 | 第42-44頁 | 4.2.3 換熱模型 | 第44-45頁 | 4.2.4 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7頁 | 4.3 回彈模擬結果與分析 | 第47-57頁 | 4.3.1 回彈的實驗值與模擬值的對比 | 第47-50頁 | 4.3.2 彎曲模拐角處的應力演化 | 第50-53頁 | 4.3.3 拐角單元厚向積分點的應力分析 | 第53-57頁 | 4.4 熱沖過程中的應力演化 | 第57-64頁 | 4.4.1 熱沖壓工件的應力場分布 | 第57-61頁 | 4.4.2 相變塑性誘導效應對應力的影響 | 第61-63頁 | 4.4.3 彈性模量對應力的影響 | 第63-64頁 | 4.5 本章小結 | 第64-66頁 | 第五章 熱沖壓鋼板斷裂形貌的研究及與其他鋼板的對比 | 第66-77頁 | 5.1 引言 | 第66頁 | 5.2 材料性能和實驗設計 | 第66-69頁 | 5.2.1 材料性能 | 第66-68頁 | 5.2.2 單向拉伸實驗和修邊實驗 | 第68-69頁 | 5.3 拉伸測試結果 | 第69-72頁 | 5.3.1 拉伸斷口的觀察 | 第69-71頁 | 5.3.2 韌窩和拉伸強度之間的關系 | 第71-72頁 | 5.4 修邊實驗結果 | 第72-76頁 | 5.4.1 修邊斷口的觀察 | 第72-74頁 | 5.4.2 光亮帶和拉伸強度之間的關系 | 第74-76頁 | 5.5 本章小結 | 第76-77頁 | 第六章 結論 | 第77-79頁 | 6.1 主要工作與創新點 | 第77-78頁 | 6.2 后續研究展望 | 第78-79頁 | 參考文獻 | 第79-86頁 | 致謝 | 第86-87頁 |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已發表或錄用的論文 | 第87頁 |
|
|
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