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中文摘要 | 第1-4頁 |
Abstract | 第4-9頁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4頁 |
1.1 微生物對環境的應答機制概述 | 第9-10頁 |
1.2 雙組份系統簡介 | 第10-12頁 |
1.2.1 TCS各組份結構與功能 | 第10-11頁 |
1.2.2 TCS信號轉導與反饋調控機制 | 第11-12頁 |
1.3 微生物多重耐藥性概述 | 第12-14頁 |
1.4 抗生素耐受形成的主要分子機制 | 第14-16頁 |
1.4.1 抗生素胞內濃度最小化 | 第14-15頁 |
1.4.2 抗生素作用靶點突變 | 第15頁 |
1.4.3 抗生素作用靶點修飾與保護 | 第15頁 |
1.4.4 直接改變抗生素藥物活性 | 第15-16頁 |
1.5 TCS與多重耐藥性 | 第16-18頁 |
1.6 熒光假單胞菌研究進展 | 第18-21頁 |
1.6.1 熒光假單胞菌概述 | 第18-20頁 |
1.6.2 熒光假單胞菌與多重耐藥性 | 第20-21頁 |
1.7 微生物共適應性分析 | 第21-22頁 |
1.8 本文立意 | 第22-24頁 |
第二章 實驗材料與方法 | 第24-33頁 |
2.1 實驗材料 | 第24頁 |
2.1.1 菌株與質粒 | 第24頁 |
2.1.2 試劑與儀器 | 第24頁 |
2.2 共適應性分析 | 第24-25頁 |
2.3 基因缺失菌株的構建 | 第25-26頁 |
2.4 D52A、D52E點突變菌株的構建 | 第26頁 |
2.5 RstA及其突變體蛋白的表達載體構建及表達純化 | 第26-28頁 |
2.5.1 RstA、D52A、D52E蛋白表達載體構建 | 第26-27頁 |
2.5.2 蛋白質的表達和純化 | 第27-28頁 |
2.6 蛋白質的體外磷酸化 | 第28頁 |
2.7 凝膠阻滯實驗 | 第28-29頁 |
2.8 DNase I 足跡實驗 | 第29頁 |
2.9 抗生素最小抑制濃度測定 | 第29頁 |
2.10 細菌總RNA提取和熒光定量PCR | 第29-30頁 |
2.11 半乳糖苷酶報告載體的構建及酶活測定 | 第30-31頁 |
2.12 蛋白質組學樣品的制備和數據分析 | 第31-32頁 |
2.13 蛋白質的化學交聯 | 第32-33頁 |
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| 第33-52頁 |
3.1 熒光假單胞菌中TCS RstA/RstB與多個外排泵存在共適應性 | 第33-37頁 |
3.1.1 共適應性分析 | 第33-36頁 |
3.1.2 熒光假單胞菌2P24 中序列分析 | 第36-37頁 |
3.2 RstA直接影響熒光假單胞菌2P24 多重耐藥性 | 第37-38頁 |
3.3 RstA正向調控外排泵EmhABC及 CmeAB的表達 | 第38-40頁 |
3.3.1 RstA調節外排泵的表達 | 第38-39頁 |
3.3.2 RstA蛋白質與外排泵基因上游調控區互作不顯著 | 第39-40頁 |
3.4 RstA發揮效應依賴于磷酸化 | 第40-45頁 |
3.4.1 RstA蛋白質經磷酸化與外排泵基因上游調控區互作 | 第40-44頁 |
3.4.2 RstA經磷酸化的功能激活依賴于D | 第44-45頁 |
3.5 RstB不同結構域對熒光假單胞菌多重耐藥性的影響 | 第45-47頁 |
3.6 RstA以二聚體形式調節外排泵基因的表達 | 第47-48頁 |
3.7 RstA作為一個全局性轉錄因子參與調控多個生物學過程 | 第48-52頁 |
第四章 總結與展望 | 第52-55頁 |
4.1 主要結論 | 第52-53頁 |
4.2 研究意義與展望 | 第53-55頁 |
參考文獻 | 第55-62頁 |
在學期間科研成果 | 第62-63頁 |
附錄 | 第63-67頁 |
致謝 | 第67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