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縮略詞表 | 第1-4頁 |
中文摘要 | 第4-6頁 |
Abstract | 第6-11頁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3頁 |
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| 第13-23頁 |
2.1 紫花苜蓿轉基因方法 | 第13-16頁 |
2.1.1 載體介導法 | 第13-14頁 |
2.1.2 DNA直接導入法 | 第14-15頁 |
2.1.3 種質系統介導法 | 第15-16頁 |
2.2 紫花苜蓿轉基因抗逆研究進展 | 第16-19頁 |
2.2.1 抗蟲害轉基因研究 | 第16-17頁 |
2.2.2 抗除草劑轉基因研究 | 第17頁 |
2.2.3 抗旱性轉基因研究 | 第17-18頁 |
2.2.4 耐鹽堿轉基因研究 | 第18頁 |
2.2.5 其他 | 第18-19頁 |
2.3 Bt家族的基因功能 | 第19-20頁 |
2.4 AP2/EREBP家族 | 第20-22頁 |
2.4.1 DREB亞家族的基因功能 | 第20-21頁 |
2.4.2 ERF亞家族的基因功能 | 第21-22頁 |
2.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| 第22-23頁 |
第三章 紫花苜蓿遺傳轉化體系的優化 | 第23-35頁 |
3.1 材料與方法 | 第23-30頁 |
3.1.1 植物材料、載體及菌株 | 第23頁 |
3.1.2 主要試劑及儀器 | 第23-24頁 |
3.1.3 抗生素、植物激素及培養基配制 | 第24-26頁 |
3.1.4 對農桿菌LBA4404 的轉化 | 第26-28頁 |
3.1.5 外植體準備及侵染 | 第28-29頁 |
3.1.6 植物激素配比組合 | 第29頁 |
3.1.7 pCAMBIA3301 載體PPT濃度篩選 | 第29頁 |
3.1.8 分化培養和生根培養 | 第29-30頁 |
3.1.9 轉化苗獲得及PCR檢測 | 第30頁 |
3.2 結果與分析 | 第30-33頁 |
3.2.1 農桿菌LBA4404 的轉化 | 第30頁 |
3.2.2 外植體的確定 | 第30-31頁 |
3.2.3 愈傷組織的誘導階段不同激素組合的確定 | 第31頁 |
3.2.4 pCAMBIA3301 載體PPT篩選濃度的確定 | 第31-32頁 |
3.2.5 轉化苗檢測 | 第32-33頁 |
3.3 討論 | 第33-35頁 |
第四章 轉Bt基因紫花苜蓿材料的創制 | 第35-45頁 |
4.1 材料與方法 | 第35-41頁 |
4.1.1 植物材料、目的基因、載體及菌株 | 第35頁 |
4.1.2 主要試劑及設備 | 第35頁 |
4.1.3 抗生素、植物激素及培養基配制 | 第35-36頁 |
4.1.4 pCAMBIA3301-Bt cry1ac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 | 第36-40頁 |
4.1.5 pCAMBIA3301-Bt cry1ac重組載體轉化擬南芥 | 第40-41頁 |
4.1.6 pCAMBIA3301-Bt cry1ac對紫花苜蓿的遺傳轉化 | 第41頁 |
4.2 結果與分析 | 第41-44頁 |
4.2.1 pCAMBIA3301-Bt cry1ac植物表達載體的成功構建 | 第41-42頁 |
4.2.2 pCAMBIA3301-Bt cry1ac重組載體轉化擬南芥 | 第42-43頁 |
4.2.3 pCAMBIA3301-Bt cry1ac對紫花苜蓿的遺傳轉化 | 第43-44頁 |
4.3 討論 | 第44-45頁 |
第五章 轉PeDREB2a和 KcERF基因紫花苜蓿的生長分析 | 第45-57頁 |
5.1 材料與方法 | 第45-50頁 |
5.1.1 植物材料和基因來源 | 第45頁 |
5.1.2 主要試劑及儀器 | 第45-46頁 |
5.1.3 引物序列 | 第46-47頁 |
5.1.4 生長及生理指標測定 | 第47-48頁 |
5.1.5 Taqman(微滴式數字)PCR | 第48-49頁 |
5.1.6 RNA-seq轉錄組測序 | 第49-50頁 |
5.2 結果與分析 | 第50-55頁 |
5.2.1 生長及生理指標分析 | 第50-51頁 |
5.2.2 拷貝數鑒定 | 第51-52頁 |
5.2.3 RNA-seq轉錄組數據分析 | 第52-55頁 |
5.3 討論 | 第55-57頁 |
第六章 結論 | 第57-58頁 |
參考文獻 | 第58-67頁 |
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| 第67-68頁 |
致謝 | 第68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