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縮寫詞表 | 第1-5頁 |
中文摘要 | 第5-7頁 |
Abstract | 第7-12頁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4頁 |
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 | 第14-37頁 |
2.1 Na~+/H~+逆向轉運蛋白研究進展 | 第14-17頁 |
2.1.1 Na~+/H~+逆向轉運蛋白 | 第14-15頁 |
2.1.2 Na~+/H~+逆向轉運蛋白的功能 | 第15-17頁 |
2.2 液泡膜H~+-PPase蛋白研究進展 | 第17-20頁 |
2.2.1 液泡膜H~+-PPase蛋白 | 第17-18頁 |
2.2.2 液泡膜H~+-PPase的功能 | 第18-20頁 |
2.3 Cl-通道蛋白研究進展 | 第20-23頁 |
2.3.1 Cl~-通道蛋白 | 第20-22頁 |
2.3.2 Cl~-通道蛋白的功能 | 第22-23頁 |
2.4 紫花苜蓿遺傳轉化研究進展 | 第23-37頁 |
2.4.1 基因型的選擇 | 第23-25頁 |
2.4.2 外植體的選擇 | 第25-26頁 |
2.4.3 農桿菌菌株的選擇 | 第26-27頁 |
2.4.4 表達載體的選擇 | 第27-29頁 |
2.4.5 轉化方案的選擇 | 第29-37頁 |
第三章 T_2代共表達ZxNHX1-ZxVP1-1轉基因紫花苜蓿抗旱耐鹽性評價 | 第37-48頁 |
3.1 材料與方法 | 第37-38頁 |
3.1.1 試驗材料 | 第37頁 |
3.1.2 處理方法 | 第37-38頁 |
3.1.3 測定指標及方法 | 第38頁 |
3.1.4 數據分析 | 第38頁 |
3.2 結果與分析 | 第38-44頁 |
3.2.1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具有較強的耐鹽性 | 第38-40頁 |
3.2.2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具有較強的抗旱性 | 第40-42頁 |
3.2.3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的相對生長速率高于野生型 | 第42頁 |
3.2.4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維持了較高的保水性能 | 第42-43頁 |
3.2.5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的光合性能優于野生型 | 第43-44頁 |
3.2.6 T_2代轉基因紫花苜蓿根系活力顯著高于野生型 | 第44頁 |
3.3 討論 | 第44-48頁 |
第四章 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 | 第48-74頁 |
4.1 .材料與方法 | 第48-65頁 |
4.1.1 載體與菌株 | 第48-49頁 |
4.1.2 酶、抗生素與各類試劑盒 | 第49頁 |
4.1.3 培養基與抗生素的配制 | 第49頁 |
4.1.4 引物設計與合成 | 第49-51頁 |
4.1.5 擴增片段體系與程序 | 第51-57頁 |
4.1.6 擴增片段凝膠電泳與回收 | 第57頁 |
4.1.7 質粒提取方法 | 第57-58頁 |
4.1.8 質粒與PCR產物的酶切連接或In-Fusion連接 | 第58-60頁 |
4.1.9 進行大腸桿菌轉化及陽性菌液檢測 | 第60-61頁 |
4.1.10 植物表達載體構建圖譜 | 第61-64頁 |
4.1.11 對農桿菌EHA105的轉化 | 第64-65頁 |
4.2 結果與分析 | 第65-72頁 |
4.2.1 Bar基因導入pCAMBIA1302表達載體中 | 第65-66頁 |
4.2.2 ZxNHX1-HA導入對照載體中 | 第66-67頁 |
4.2.3 將pGmUbi啟動子-目的基因-NOS終止子導入35s::ZxNHX1-HA載體中 | 第67-72頁 |
4.3 討論 | 第72-74頁 |
第五章 紫花苜蓿抗性植株的獲得與分子鑒定 | 第74-82頁 |
5.1 材料與方法 | 第74-78頁 |
5.1.1 紫花苜蓿植株、農桿菌菌株和植物表達載體 | 第74頁 |
5.1.2 培養基以及激素等的配制 | 第74-77頁 |
5.1.3 農桿菌的活化以及紫花苜蓿遺傳轉化體系的過程 | 第77-78頁 |
5.1.4 轉基因植株的分子檢測 | 第78頁 |
5.2 結果與分析 | 第78-81頁 |
5.2.1 紫花苜蓿的遺傳轉化與抗性植株獲得 | 第78-80頁 |
5.2.2 轉基因植株的檢測 | 第80-81頁 |
5.3 討論 | 第81-82頁 |
第六章 結論 | 第82-83頁 |
參考文獻 | 第83-101頁 |
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| 第101-102頁 |
致謝 | 第102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