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縮略詞表 | 第1-5頁 |
摘要 | 第5-7頁 |
Abstract | 第7-10頁 |
1 引言 | 第10-22頁 |
1.1 太子參 | 第10-11頁 |
1.2 誘變育種 | 第11-14頁 |
1.2.1 物理誘變 | 第11-12頁 |
1.2.2 化學誘變 | 第12頁 |
1.2.3 生物誘變 | 第12-13頁 |
1.2.4 空間誘變 | 第13-14頁 |
1.3 EMS誘變技術及在植物誘變中的運用 | 第14-16頁 |
1.3.1 EMS誘變的原理 | 第14頁 |
1.3.2 EMS誘變處理材料與劑量的選擇 | 第14-15頁 |
1.3.3 EMS誘變相關技術 | 第15-16頁 |
1.4 EMS后代突變體的篩選鑒定方法 | 第16-19頁 |
1.4.1 常規篩選鑒定方法 | 第17頁 |
1.4.2 分子鑒定方法 | 第17-19頁 |
1.4.3 其他鑒定方法 | 第19頁 |
1.5 研究的目的意義、主要內容及技術路線 | 第19-22頁 |
1.5.1 研究的目的意義 | 第19-20頁 |
1.5.2 研究的主要內容 | 第20-21頁 |
1.5.3 技術路線 | 第21-22頁 |
2 材料與方法 | 第22-28頁 |
2.1 試驗材料 | 第22頁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8頁 |
2.2.1 溶液的配制 | 第22頁 |
2.2.2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萌發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22-24頁 |
2.2.3 EMS處理對太子參愈傷組織生長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24-26頁 |
2.2.4 EMS處理對太子參叢生芽生長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26-28頁 |
3 結果與分析 | 第28-45頁 |
3.1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萌發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28-34頁 |
3.1.1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浸出液電導率的影響 | 第28-29頁 |
3.1.2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| 第29-30頁 |
3.1.3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及幼苗保護酶活性的影響 | 第30頁 |
3.1.4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及幼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| 第30-31頁 |
3.1.5 EMS處理對太子參種子及幼苗MDA含量的影響 | 第31-32頁 |
3.1.6 太子參種胚繁殖培養基的篩選 | 第32-33頁 |
3.1.7 EMS半致死劑量處理對太子參種胚生長的影響 | 第33-34頁 |
3.2 EMS處理對太子參愈傷組織存活率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34-40頁 |
3.2.1 誘導太子參愈傷組織培養基的選擇 | 第34-35頁 |
3.2.2 誘導太子參愈傷組織外植體選擇 | 第35-36頁 |
3.2.3 太子參植株再生培養基選擇 | 第36頁 |
3.2.4 EMS處理對太子參愈傷組織存活率的影響 | 第36-37頁 |
3.2.5 EMS處理對太子參愈傷組織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37-40頁 |
3.3 EMS處理對太子參叢生芽存活率及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40-42頁 |
3.3.1 EMS處理對太子參叢生芽存活率的影響 | 第40頁 |
3.3.2 EMS處理對太子參叢生芽部分生理指標的影響 | 第40-42頁 |
3.4 EMS處理后太子參幼苗分類及部分生理指標分析 | 第42-45頁 |
3.4.1 葉片形態分類 | 第42-43頁 |
3.4.2 幼苗顏色分類 | 第43-44頁 |
3.4.3 不同類型幼苗酶活性分析 | 第44頁 |
3.4.4 不同類型幼苗相對葉綠素含量分析 | 第44-45頁 |
3.4.5 不同類型幼苗氣孔數量分析 | 第45頁 |
4 討論 | 第45-49頁 |
4.1 EMS處理太子參種子 | 第45-47頁 |
4.2 EMS處理太子參叢生芽、愈傷組織 | 第47-48頁 |
4.3 EMS半致死劑量處理太子參 | 第48-49頁 |
5 結論 | 第49-50頁 |
參考文獻 | 第50-57頁 |
致謝 | 第57-58頁 |
版圖 | 第58-62頁 |